“到底为什么”?
“你们还我的孩子”!
近日,甘肃省白银市一名五年级男孩坠楼身亡的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男孩的父母痛心疾首,他们不相信一向听话的儿子就这样跳楼了。
男孩平时与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好,在家也很听话,不是那种不听话喜欢闹的孩子,怎么会说轻生就轻生呢?
父母试图找到一些线索,最终在男孩的身上找到了一个带字的口罩,口罩上写着:
“不想活了,我要把李老师告上法庭!”。
写有遗书的口罩
口罩上的字迹,经过男孩父母的辨认,就是男孩自己亲笔所写。这封遗书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能感受到这个男孩生前愤怒的情绪。
李老师是谁,到底和男孩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李老师就是这名男生的教学老师,为了求证男孩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男孩的父母开始找学校男孩的同学回忆当天上课发生的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忆和口述,当天该名男生忘记带家庭作业,被李老师当众斥责。
当天早上的8点40分,第一堂课上,李老师检查作业,男生说他忘了带,李老师便让孩子提供家长电话,但是第一通电话没有接通,于是在课堂上说孩子是骗子,嘴里没有一句真话。
最后男生感觉心里受到了创伤,于是一时没想开,便在口罩上留下了遗书,跳楼轻生了。
事发后,该生的父母告诉记者,孩子一般在中午12点下课,学校离家路程大概10分钟。然而,直到当天中午12点40分,孩子还未到家。
于是,家人便开始四处寻找,最后,有小区居民报警后家长才得知孩子从小区楼顶坠亡。
孩子的父母为此到学校,向李老师及校领导讨要说法。但至今未见到李老师本人接到电话,学校领导也未对此作出回应。
孩子的父母还想通过查监控来了解当天男孩在课堂上到底遭到了怎样的对待,于是向校方提出查看监控记录。
但是校方只提供了当天楼道的监控录像,没有让家长查看班级教室内的监控。
目前孩子的父母已将此事报案并且反映给当地的教育局,希望可以尽快得到回应。
相关机构怎么说?
白银市教育局安全稳定科工作人员回应称:
“确有育才学校学生坠楼身亡一事发生,白银市白银区教育局已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进驻学校,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
5月9日,白银区教育局工作组曾向市教育局反馈信息称,网上传的消息系不实谣言,该名学生是中午在校外坠楼,未发现学校老师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给学生施压的情况,也未发现有校园欺凌的情况发生。
事情一开始网友们便将矛头指向了李老师,有说李老师违背师德的,有说伤了孩子自尊心的。
实际上网上流传的是否是谣言我们先不讨论,因为真实情况警察会调查。
每一次这种事情发生后,我们应该讨论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的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责任。教育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上学有老师管教,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即使是心智成熟的五年级学生,也需要老师和学校的教导,家长的关心、鼓励、理解、帮助和心理支持。
孩子上学后,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及时鼓励鼓励孩子,就能优化教育效果。
遇到老师的训斥后,男孩没有及时与父母沟通,而是独自走到了极端,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真的不可取。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经常告诉孩子,无论在学校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一定要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讨论,千万不要走极端。
如果孩子真的受到批评,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支柱,找时间与老师沟通。
因此,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只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更加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一个能够面对挫折、勇敢地战胜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平时老师和家长沟通问题,家长只会说,老师辛苦你了,孩子该怎么管就怎么管。结果每次一出事就先找学校的责任。
当然如果老师做得不对,自然是有责任的。
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回头看看这件事即使网上的传言是真的,这个小男孩的做法是不是都过于偏激了,遇到事情没有和任何人沟通,甚至最本能的向家长求助都没有。
这同样是不正确的处事方法。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甚至自己本身的三观就有问题,我们肯定在网上看到过,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影响了别人,路人说了几句,就有家长赶紧“护犊子”,说“他还只是个孩子,你和他计较什么呀”。
这就是典型的溺爱,“娇子如杀子”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倘若想要培养孩子的道德修行,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克制自己不雅的言行举止。
那么?怎么样能够转变一下教育思路呢?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从口头教育转向行动教育,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这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
所以说,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在这条旅途中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
如今大多数的父母都争着抢着把养孩子当做一个养成任务,给孩子报更多的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学习机器。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如果孩子不能够找到快乐,或者学不会找到快乐,久而久之身心健康肯定有问题。
而父母其实要教会孩子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快乐。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快乐,家长注意这4点
快乐的来源有四个:自主感,满足感,成就感和崇高感。
1、自主感:
自主感即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感,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做自由。
对多数家长来说,教育无非就是为孩子的成长设定目标,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轨道,听话是最要紧的事,自由这东西太危险了。
在部分家长看来,给予孩子自由等同于放纵,等同于教育的失职和人生的脱轨。
当孩子的一切都被安排好,被告知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时,他们就已经生活在看似豪华实则狭小得令人发指的海洋馆里。
这个时候是他们快乐,还是观众更快乐呢?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请务必要再温柔一点,再耐心一点,常常蹲下身去听听他的声音。
懂事的背后一定是对自身需求的克制和对别人的讨好,适度的懂事是高情商的表现,而过度的懂事则有心理疾病的隐患。
2、满足感:
满足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愉悦感和充实感,来自于亲密关系之中。涉及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有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之爱。孩子需要的爱其实很简单,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请你看到我,听到我。
当父母能够开始真正重视孩子的感受,愿意从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时,自然就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放下所有的功利,无限接近爱的本质,走进孩子的内心。
情感上的满足是一个人活着的底气。
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被无条件地爱着时,他的人生是有退路的,从而也是无所畏惧的。
3、成就感:
成就感即完成目标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生命的核心动力。
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升级打怪,但是有些人明明打得很好,却不想玩了,没有等到被怪兽杀死,他们先杀死了自己。
很多患上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孩子都很出色,他们不难获得成功,成就感却越来越少,快感降低,消极厌世。因为他们的人生中只有一种游戏,所有的灯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他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那么,在价值观已经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在李佳琦和李子柒可以年入上亿的时代,我们还要坚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给孩子的人生加载唯一一种游戏吗?
4、崇高感:
崇高感即被社会、被他人需要的感觉,是一种超越世俗标准的道德感。
当我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而没有和他人的联结时,就容易患上“空心病”,无论用多少成功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告诉他们幸福不仅存在于得到之中,还存在于付出之中。
就应该带他们去看看星辰大海,也看看民间疾苦。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责任,点燃他们的信仰。
就应该鼓励他们成长为忠诚的朋友、温暖的爱人、尽职的父母、可靠的同事、热心的路人,和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理想家。
结语
令人悲痛的事情偶有发生,我们在痛惜的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反思导致此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快乐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底色。
可惜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洗脑数百年的部分中国家长们,对让孩子吃苦这件事总是有种迷之执着。
他们忘了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学生因为某种事情跳楼轻生。
要记住:快乐不独立是溺爱,独立不快乐是缺爱,所以希望你的孩子快乐而又独立。
-END-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学生轻生这样的事情?
2022世界杯直播正规买球app十佳排行